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的传统节日,兼具历史纪念与民俗活动双重内涵,主要习俗包括:
一、纪念屈原说(主流说法)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忠臣,因遭奸臣陷害被流放,公元前278年投汨罗江自尽。楚国百姓为救其遗体,划龙舟追赶至洞庭湖,后因未见遗体便形成赛龙舟习俗。为防止鱼虾啃食遗体,人们用楝树叶包米团投入江中,逐渐演变为粽子。
二、驱邪防疫功能
端午节最初为上古时期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兼具驱邪避疫功能。人们通过挂菖蒲、艾叶,饮雄黄酒,赛龙舟等行为驱赶疫病。东汉时期,长沙人区回用五彩丝线包裹楝叶米团,避免蛟龙侵扰,成为包粽子的起源。
三、其他习俗
吃粽子:
象征团圆,现有多种口味,如肉粽、咸蛋粽等。
赛龙舟:
最早见于吴越地区,现发展为国际性赛事。
挂菖蒲艾叶:
驱邪避灾,民间认为可保佑平安。
佩香囊:
装驱虫草药,兼具装饰与实用功能。
饮雄黄酒:
传统驱毒习俗,现多用于医疗保健。
四、文化演变
端午节习俗因地域差异形成独特风格,如秭归有“头端午、大端午、末端午”三重节日,赛龙舟与诗会成为特色。部分迷信活动(如食粽驱鱼)已淡化,但赛龙舟等习俗保留至今,并走向国际化。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