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质的专业名词,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
一、水质基本概念
水质:
指水体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综合体现,包括温度、颜色、透明度、溶解氧、酸碱度、硬度、盐度、污染物浓度等参数。
达标/合格:
水质需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达标指满足最低安全要求,合格则可能对应更高标准。
二、物理特性指标
温度:
影响水体生物活性和化学反应速率。
颜色与透明度:
反映水体浑浊度,透明度越高水质越好。
浊度:
由悬浮物、胶体等引起的光束散射现象,与浑浊度相关。
三、化学特性指标
酸碱度(pH值):
0-14的数值范围,7为中性,低于7酸性,高于7碱性。
硬度:
钙、镁离子含量,过高可能影响水生生物生存。
溶解氧:
水中溶解气体的量,是水生生物呼吸必需的。
盐度:
溶解盐类总量,影响水体渗透压。
四、生物特性指标
微生物指标:
细菌、病毒、浮游生物等数量,反映水体污染程度。
富营养化指标:
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高易引发藻华。
五、水质分类标准
生活饮用水:
需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确保微生物指标达标。
工业用水:
根据行业需求制定严格标准,如重金属限量。
农业用水:
需平衡养分供给与污染风险。
注:不同场景下水质标准存在差异,建议根据具体需求参考《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等国家标准。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