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源自儒家经典《礼·中庸》,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自题写,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意义。其具体含义如下:
一、核心内涵解析
博学 强调广泛学习,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要求学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汲取知识,奠定坚实的学识基础。
审问
提倡质疑精神,对所学知识保持怀疑态度,通过不断追问“为什么”来深化理解,避免盲目接受。
慎思
强调独立思考能力,要求在掌握知识后通过理性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避免人云亦云。
明辨
指通过思考后明辨是非真伪,形成清晰的判断力,防止知识混淆。
笃行
倡导知行合一,强调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通过行动验证理论,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二、历史背景与意义
时代烙印: 孙中山在民主革命背景下提出,旨在培养具有“振兴中华”理想的人才,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结合。 传统继承与创新
三、教育价值
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注重知识积累,又强调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契合现代社会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学术与实践的平衡:通过“审问”“明辨”等环节,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避免空洞理论。
综上,中山大学校训以儒家思想为根基,融合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担当,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行动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