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其中流传千古的名句为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名句出处与背景
诗句位置 该句出自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创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全诗为: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其中第二首诗以空灵的笔触概括了西湖晴雨交替时的神韵,被后世誉为对西湖的“传神写照”。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值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他通过对比晴雨中西湖的不同景致,借西施(春秋美女)的妆容比喻西湖的灵动与多变,展现了其“先天丽质难自弃”的特质。
二、名句的文学价值
艺术特色
- 拟人化手法: 将西湖比作西施,通过“淡妆浓抹”这一动态过程,捕捉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神韵,体现了苏轼“遗貌取神”的艺术追求。 - 语言简练
文化影响 该句成为杭州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甚至衍生出大量书画作品。例如,清代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题跋中亦引用此句赞誉西湖。
三、全诗意境解析
前两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绘了西湖晴雨交加时的自然景观,前者展现阳光下的波光粼粼,后者表现雨雾中的朦胧美感。
后两句:通过西施的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美感结合,形成“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意境。
综上,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仅是苏轼诗歌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中意境创造的典范,流传千古,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