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顶红是中国古代对剧毒物质砒霜的俗称,其名称来源于对丹顶鹤头顶鲜红色羽毛的误解。以下是关于鹤顶红的综合解释:
一、化学本质
主要成分 鹤顶红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As_2O_3$),俗称砒霜、红矾或红信石。
物理性质
该物质呈橙红色晶体,易溶于水,具有强氧化性。浓溶液与浓硫酸混合可制得铬酸洗涤液。
二、名称由来
误解起源: 古代人们误将丹顶鹤头顶的红色羽毛或皮肤认作剧毒物质,因丹顶鹤羽毛鲜红且与毒素关联的传说逐渐形成。 实际成分
三、毒性特征
剧毒:鹤顶红属于剧毒物质,口服后15-30分钟即可致人死亡,无解药。
历史地位:与“鸩”并称古代“毒药之王”,常被用于谋杀。
四、历史背景
古代提取方法:通过高温煅烧含砷矿物(如硫化砷)制得,但因技术落后常含硫化物,故呈红色。
文化象征:在金庸等武侠小说中,鹤顶红常被描绘为无形的毒药,进一步强化了其神秘色彩。
五、相关误区
鹤类本身无毒:鹤的肉、骨、脑髓均可入药,具有滋补作用。
“鹤顶血”传说:部分传说称鹤顶红来自鹤血,实为混淆概念。
综上,鹤顶红是古代以红信石提炼的砒霜得名,与丹顶鹤无关。其毒性极强,历史上曾被称为“毒药之王”。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