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在古文中的含义丰富多样,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基本含义
贫穷、缺乏 表示经济上的困乏,如《左传·昭公十四年》中的“分贫,振穷”。
走投无路、困境
引申为处境艰难,如《指南录后序》的“饿无聊,追购双急”。
二、引申含义
穷尽、用尽
表示资源耗尽或努力到极限,如《赤壁赋》的“羡长江之无穷”。
彻底、到底
强调动作或状态的完全性,如《促织》的“目力耳力俱穷绝”。
边远、幽深
本义为山洞幽深,后引申为偏远地区,如陆游的“穷山读兵书”。
三、与其他字的区别
与“达”的对应关系: 在古汉语中,“穷”与“达”(通达、显达)相对,而“贫”与“富”对应。例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穷达异交”的表述。 四、常见用法示例 《论语》
《史记》: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隐含困境中的坚持)。
总结
“穷”在古文中是一个多义词,需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其核心词性包含形容词(贫穷/困境)和动词(穷尽/用尽),且常与其他字形成对比(如“达”“富”)。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