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随着历史时期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点:
一、基本词义演变
本义为北方大湖 最早指中国北方的大型湖泊,如《史记》《汉书》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对应今天的贝加尔湖或青海湖等区域。
后指戈壁沙漠
随着地理认知的变化,至唐代开始泛指蒙古高原及其以西的戈壁沙漠,成为描述西北荒凉景观的代名词。
二、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指代
两汉至南北朝: 主要指北方湖泊,如《史记》中提到的“翰海”可能指向贝加尔湖。 唐代
明清时期:普遍将“瀚海”与荒漠等同,强调其无垠特性。
三、补充说明
地理范围:唐代“瀚海”东起阴山,西至天山,北抵蒙古高原,南接宁夏灵武,面积可达400万平方公里。
文学意象:在诗词中常与“烟波”“狼山”等意象结合,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描绘边塞苍凉。
综上,“瀚海”既是自然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意象,其内涵演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变化。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