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然而止”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声音或动作突然停止,常用于描述音乐、话语等因外界干扰或内在逻辑中断的瞬间。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词义 - 戛然:
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中止,如“戛然而止”指声音如断弦般停止。
- 而止:表示停止的状态。
引申含义 除声音外,也可用于形容活动、行为或情节的突然中断,例如电影剧情突然转折或会议中断。
二、出处与背景
文献依据:
最早见于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古文十弊》,原文为“夫文章变化,侔于鬼神,斗然而来,戛然而止”,用以形容文章行文节奏的突变。
近义词:中道而止(中途停止)、如丘而止。
反义词:油然而生(自然产生)、滔滔不绝(连续不断)。
三、使用场景示例
声音类 - “乐曲在高潮处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 “突然停电,会议戛然而止。”
行为类
- “老师突然走进教室,我们戛然而止。”
- “谈判进行到关键时刻,双方意见僵持,谈判戛然而止。”
四、结构与用法
词性: 状语(多用于谓语之前)。 搭配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戛然而止”通过象声词与动词的结合,精准刻画了突然中断的瞬间,是汉语表达中极具表现力的成语。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