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文中“志向”的解释,综合多来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基本含义
“志向”指个人关于立身行事的意图和决心,亦作“志乡”。其核心在于表达对未来目标的追求和实现目标的坚定信念。
二、相关近义词
1. 志气: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2. 抱负:远大的志愿或理想;
3. 理想:对未来状态的构想。
三、典型文言文出处
1. 《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强调以道德为根基,以仁爱为行为准则);
2. 《太平御览》记载:“罗君章梦得鸟卵后,渐有志向,遂勤学《九经》。”(通过梦境触发立志行为);
3. 《新唐书》:“惟贞名瑀,以字行,志向恢大。”(形容其志向宏大)。
四、特殊表达
1.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如《史记》);
2. 雄心壮志:形容宏伟的志愿;
3. 壮志凌云:比喻志向高远。
注:文言文中“志”字多音字现象需结合语境理解,如“杂志”指记载文字,“志怪”指记载怪异事件等。
以上解释综合了《论语》《史记》等经典文献,以及刘义庆、李贽等人的论述,涵盖“志向”在道德、行动、人生理想等多维度的内涵。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