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的来历与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国际工人运动密切相关,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886年芝加哥大罢工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20万工人为争取8小时工作制举行大规模罢工,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尽管遭到军警开枪镇压,但工人们仍坚持斗争并取得胜利。
国际工人运动的推动
罗莎蒙德·卡普兰事件后,国际工人阶级意识到需要团结起来争取权益。1889年7月,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以纪念芝加哥工人的斗争。
全球范围的响应
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工人开始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劳工神圣”。这一传统逐渐演变为全球性节日,各国工人通过集会、游行等方式庆祝。
中国劳动节的传播
五一劳动节的观念最早由知识分子传入中国。1918年,上海、苏州等地开始传播“劳工权利”等理念,1920年北京、上海等城市工人举行大规模游行,标志着中国劳动节运动的开端。
补充说明
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始于19世纪中叶,美国工人为争取合理工时进行了长期斗争。1890年国际工人首次在五一游行中提出此诉求,1919年巴黎和会后,各国开始通过立法保障八小时工作制。中国于1949年正式将5月1日定为劳动节,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确立其法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