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的由来与驱邪避祟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形成和发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核心传说来源
压岁钱的传说核心是“祟”妖说。相传古代有一种名为“祟”的小妖,每至除夕夜便出来摸熟睡孩子的头,被摸过的孩子会发烧、说梦话,甚至变成痴呆。为驱赶“祟”,民间逐渐形成用红纸包铜钱放在孩子枕边的习俗。因“祟”与“岁”谐音,故称“压祟钱”,后演变为“压岁钱”。
二、历史演变过程
汉代起源 汉代已有类似习俗,人们佩戴“厌胜钱”(非流通货币),钱币上铸有吉祥图案或文字,用于驱邪祈福,被视为压岁钱的前身。
唐代宫廷影响
唐代宫廷有“洗儿钱”习俗,新生儿“洗三”后接受长辈赐钱,后传入民间,成为儿童祝福的象征。
宋代定名与普及
宋代《梦粱录》记载,除夕夜长辈以铜钱分赠小儿,明确称为“压岁钱”,此时已具备仪式感。
明清时期的演变
明清时期,压岁钱逐渐演变为流通货币,但核心文化内涵未变,仍以驱邪避灾为主。
三、文化内涵与功能
驱邪避祟
最初功能是驱赶“祟”妖,保护儿童平安。传说中,八仙化身铜钱驱邪,后演变为用钱币压祟的习俗。
祈福与祝福
随着时间推移,压岁钱逐渐脱离驱邪功能,演变为长辈对晚辈的祝福,象征健康、平安与财富。
文化载体
压岁钱承载了民间对家庭和睦、生活顺遂的期盼,成为春节文化的重要符号。
四、其他说法补充
部分文献提到“压惊说”和“避邪说”:
压惊说: 古代“年”兽作乱时,长辈给儿童钱币以镇定情绪; 避邪说
综上,压岁钱是驱邪避祟文化与物质象征结合的产物,其形式与内涵随历史演变而发展,但核心精神始终围绕保护儿童与传递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