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理论的核心命题,其出处及原文如下:
一、出处
该命题最早由明代思想家 王守仁在 《传习录》中提出。具体背景是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期间,针对当时学界“知行分作两件”的错误观点进行批判。
二、原文
核心命题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补充说明
- 王阳明强调,知与行本为一体,不可分割。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行动来验证,空谈理论无济于事。
- 他批评当时学者将知与行对立,认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真正的追求在于“知行合一”。
三、核心思想
知与行的统一: 知是行动的起点,行是知识的完成;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反对知先行后
实践的重要性:强调通过行动来体悟知识,真正的智慧在于“明觉精察”。
四、历史影响
对心学的贡献:成为心学体系的核心命题,与“致良知”并称王阳明心学的两大支柱。
对后世的影响:启发了明末清初思想家如王夫之(“行可兼知”)和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改名陶知行)。
通过《传习录》的阐述,“知行合一”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与实践论结合的典范,至今仍对教育、伦理等领域具有深远影响。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