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言必行”的文言文出处及解释如下:
一、原文出处
“言必行”出自《论语·子路》,具体语境为:
>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二、句意解析
“言必行”的含义
指说话要守信用,承诺必须兑现,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在原文中的位置
孔子在此处将“言必信”与“行必果”并列,作为评价士人的重要标准,认为这是次一等的品德。
三、相关语境补充
“行必果”的关联
“行必果”指做事要有结果,强调行动的坚决性和有效性。
孔子的评价体系
孔子认为,士人应具备“行己有耻”“不辱君命”等品德,若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则可称为次一等的君子。
四、后世影响
该句成为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被后世广泛传颂,如《左传》等典籍亦引用此语。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即源于此,强调承诺的不可反悔性。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