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以下是其核心注释及解析:
一、注释解析
荆门
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自古为楚蜀咽喉要塞。
楚国
指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疆域,今湖北、湖南一带。
平野
平坦广阔的原野,与“高山”形成空间对比,展现视野的开阔。
江入大荒流
长江奔流入达辽阔的荒原,体现自然景观的壮阔与苍茫。
月下飞天镜
月亮倒映在江水中,如天上飞下的明镜,运用比喻手法描绘月影的清澈与静谧。
云生结海楼
云彩变幻形成虚幻的楼阁,象征江上云霞的奇幻与美丽。
仍怜故乡水
仍:依然;怜:喜爱。指诗人对故乡长江的眷恋,因长期居住四川而称长江为“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以“送行舟”暗喻故乡的牵挂,虽无直接送别场景,但“送别”之意隐含于对故乡的深情。
二、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出蜀东下,途经荆门,由水路经巴渝、三峡,直抵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这是他首次离开故乡,开启漫游全国、实现理想抱负的征程。
三、主题与艺术特色
诗中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壮阔的江山画卷,通过“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等意象,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虽题名“送别”,但更多体现对故乡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憧憬,体现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