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可期”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年轻人有培养前途,可以造就。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寓意 该成语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原文是“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张良曾因鞋带问题受老人批评,老人离去后又回来赞叹其可教。)后来演变为对年轻人潜力的肯定评价。
近义词
包括“后起之秀”“少年英才”“可造之材”等,均表达对年轻力量的认可。
反义词
如“年老力衰”“无能为力”等,与“孺子可期”的积极评价形成对比。
二、用法与结构
语法功能: 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情感色彩
三、使用示例
教育领域
“这位年轻的科学家在科研项目中展现出的创新思维,真可谓孺子可期。”
职场评价
“公司新员工小李勤奋好学,团队领导评价他孺子可期。”
四、相关辨析
需注意与“年少轻狂”的区别:“年少轻狂”多指年轻人性格张扬、不受拘束,而“孺子可期”侧重于潜力和可培养性。
综上,“孺子可期”是对年轻人积极品质的赞誉,强调通过教育和培养可实现更大价值。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