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课文中的好词好句主要体现在环境描写、人物评价及情感表达等方面,以下是具体赏析:
一、环境描写烘托艰苦卓绝
典型句子:“青海、新疆、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古战场,这里曾是邓稼先与他同事们研究核爆炸的地方。茫茫戈壁滩上风沙呼啸,气温常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水源枯竭,鸟飞不下。”
通过“马革裹尸”“风沙呼啸”“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等意象,生动渲染了核试验基地的极端恶劣环境,突出邓稼先在艰苦条件下的奉献精神。
二、核心人物评价精准有力
关键词句:“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该句以“鲜为人知”与“巨大贡献”形成鲜明对比,既强调邓稼先的低调品质,又凸显其对中国“站起来了”历史进程的关键作用。
三、精神品质高度概括
典型句子:“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通过两段排比句式,从传统文化根基和党员身份两个维度,全面概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引发读者深层次敬仰。
四、情感表达含蓄深远
典型句子:“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以设问句式表达作者复杂情感,既体现对民族成就的自豪,又凸显对邓稼先个人魅力的钦佩,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
五、句式运用增强表现力
典型特征:文章采用长短句交错、排比与散句结合的句式,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用整齐句式增强气势,“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部分则通过长短句对比突出人物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