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一生经历可概括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早年生活与职业挫折
家庭背景:出生于巴黎,自幼成绩平平,中学毕业进入大学学法律,但因厌恶法律行业的黑暗腐败(称其为“巴黎最可怕的魔窟”),最终放弃法律职业。
经济困境:父亲最初支持其写作,但后期因作品屡遭退稿且负债累累,逐渐断绝经济援助,甚至被迫流落街头,生活极度困顿。
二、文学创作起步与坚持
创作尝试:早期尝试滑稽小说、神怪小说及出版业务,均以失败告终,债务缠身。
现实主义突破:1829年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标志着现实主义创作起步;1831年《驴皮记》成名后,创作进入黄金期。
三、巅峰创作与《人间喜剧》
创作高峰:30-40年代以惊人毅力创作91部小说,合称《人间喜剧》,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三部分,被誉为“社会百科全书”。
创作特点:注重细节描写和环境刻画,塑造两千多个人物,每天工作12-18小时,甚至连续写作数小时至深夜。
四、晚年的困境与逝世
经济与健康危机:成名后因奢侈挥霍加剧债务,长期负债;嗜咖啡导致慢性中毒,1850年8月18日去世。
文学遗产:未完成作品成为人类文学损失,其批判现实主义成就奠定了欧洲文学地位。
五、性格与精神特质
执着与狂热:始终以“我要用笔完成他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为座右铭,将写作视为毕生使命。
幽默与讽刺:面对困境时以幽默自嘲(如小偷夜入书房却一无所获),并直面新闻界与贵族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