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研创新领域
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中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为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学习外语和数学,曾因沉迷研究被反锁图书馆3天。最终,他成为首位在《Nature》发表该领域论文的中国女学者。
刘明侦的科研突破
90后教授刘明侦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显著成就,24岁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25岁入选“百人计划”,26岁成为电子科技大学副院长。她带领团队在《Nature》发表多篇论文,推动新材料研究。
顾冬冬的航天科研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顾冬冬从事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激光增材制造研究,2021年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被誉为“跨尺度调控”领域的创新者。
二、公益与社会服务
黄文秀的扶贫事迹
年轻扶贫干部黄文秀放弃城市工作机会,投身广西乐业县脱贫攻坚,30岁因山洪遇难。她用生命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成为贫困群众心中的“难缠”女娃娃。
陈朝松的支教经历
清华大学研究生陈朝松长期支教,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获得教育机会,推动公益事业在青年群体中传播,获“清华大学十佳研究生志愿者”称号。
甲古日洛的消防奉献
重庆消防员甲古日洛入职7年,参与1000余起救援任务,抢救100余人次。他在重大事故中表现突出,曾连续5次获得嘉奖,是基层消防员的楷模。
三、国际交流与技术输出
雅尔玛格立交桥项目
中国团队在蒙古国承建雅尔玛格立交桥,35岁以下青年占比86.2%。面对居民投诉,团队通过检测和沟通化解矛盾,成功通车,提升蒙古国交通水平。
彭洁妮的国际传播
外国语学院学生彭洁妮组织编译聚焦国际议题的书籍,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体现青年在文化传播中的责任与担当。
四、基层岗位坚守
林启泓的边疆驻守
航空学院学生林启泓赴喀喇昆仑高原驻守,展现新时代青年的奉献精神与无畏勇气,成为边疆建设的中坚力量。
孙正义的创业精神
雷军创立小米科技,从手机到智能硬件实现全球化布局,体现青年企业家敢为人先、创新进取的品质。
这些例子展现了当代青年在各自岗位上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多元面貌。他们或扎根科研领域攻克难题,或投身基层一线奉献青春,或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力量,共同谱写新时代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