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入窠臼”是一个汉语成语,比喻缺乏创新,陷入陈旧的格式或模式中。具体解析如下:
基本含义 - 字面解释:
指物体落入旧式门臼(一种带有转轴的圆形凹槽)中,引申为缺乏新意,重复使用旧有的模式或方法。
- 引申含义:常用于形容文章、艺术作品、思维方式等缺乏独创性,被传统或流行模式所束缚。
用法与结构 - 名词性用法:
在句中可作主语、宾语或定语,例如:“他的演讲落入窠臼,缺乏新意。”
- 相关搭配:常与“不落窠臼”(有独创风格)相对,如:“这部小说虽借鉴前作,但努力避免落入窠臼。”。
出处与示例
- 该成语出自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众人一齐动手,乒乒乓乓将遮堂乱打,那遮堂已是离了窠臼的,不消几下,一扇扇都倒下去。”(比喻破坏旧有模式后事物易崩溃)
-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曾使用该词,如《铁花仙史》被评价为“似欲脱旧来窠臼”。
注意:
该词多含贬义,强调对创新精神的缺失,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是否适用。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