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形成划分为五个阶段,具体如下:
一、口唇期(0-1岁)
核心活动:以吸吮、咬嚼和吞咽等口腔活动满足生理需求。
心理特征:婴儿通过口腔探索世界,形成对母亲乳房的依恋。若此阶段需求未满足,可能导致成年后过度依赖或攻击性行为。
二、肛门期(1-3岁)
核心活动:通过排便训练建立自我控制能力,性满足转向肛门区域。
心理特征:出现“第一反抗期”,儿童开始意识到自我与外界的差异,形成初步的秩序感。若控制感培养不当,可能发展为固执或洁癖。
三、性器期(3-6岁)
核心活动:性器官成为主要性满足来源,出现俄狄浦斯情结(男孩)和恋父情结(女孩)。
心理特征:男孩可能产生对父亲的竞争心理,女孩则出现对母亲的依恋。此阶段通过同化与投射机制解决冲突,为超我形成奠定基础。
四、潜伏期(6-11/13岁)
核心活动:性冲动转向外部世界,如学习、游戏和社交活动。
心理特征:儿童与同性伙伴建立深厚友谊,兴趣转向知识探索和身体技能发展。若此阶段顺利过渡,个体将形成独立的人格。
五、生殖期(11/13岁开始)
核心活动:性冲动与生殖能力结合,形成对伴侣和家庭的依恋。
心理特征:青少年开始关注社会认可,学习以成熟方式表达性需求。健康发展的结果包括稳定的人际关系和责任感的形成。
补充说明
前生殖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核心特征在此阶段形成,且与性冲动密切相关。
关键影响因素:每个阶段的顺利过渡依赖父母的教育方式,固着(如口欲期未满足)可能导致成年后心理问题。
以上理论基于弗洛伊德对力比多(性冲动)发展的解释,现代心理学对其观点存在诸多争议,但该理论仍对人格心理学发展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