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君子不争功与名”的古时事例,可归纳为以下五类:
一、隐忍让功,成就伟业
房玄龄:唐朝宰相,平定突厥后主动辞官,以“不争之德”获赐宰相之位,成为唐代名相典范。
韩擒虎:隋朝名将,灭陈后隐忍不争功,最终被追赠官职,其谦逊赢得隋文帝信任。
二、淡泊名利,坚守本分
张良:汉初谋士,功成身退后闭门不出,遵循“疏不间亲”原则,成为“帝者师”典范。
王冕:元代画家,屡试不第后归隐,以“不要人夸颜色好”体现鄙薄流俗的品格。
三、以退为进,保全声誉
公孙弘:汉朝宰相,多次被免职后仍保持节俭,因“不争不辩”赢得汉武帝信任,最终升任三公。
姚广孝:明朝僧人,明成祖赐官后拒绝封爵,赈灾时分金于民,以“不争之德”留名青史。
四、临危不惧,捍卫礼义
韩厥:春秋晋国大夫,在战场上主动避让敌将(君子),以礼制保全自身与齐国关系,体现“君子之争也君子”。
五、智者隐退,成就千古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后隐居,三次散财济世,成为“陶朱公”典范,其淡泊名利避免杀身之祸。
以上事例均体现“不争”并非消极回避,而是以更高格局成就个人与国家,符合《道德经》中“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智慧。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