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之家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亲子之家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王粲登楼典故

59

王粲登楼典故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化典故,主要关联王粲的生平经历与文学创作,具体内涵如下:

一、典故来源

历史原型

元朝郑德辉《王粲登楼》杂剧及明代《荆楚记》记载,王粲因恃才骄矜屡遭挫折,投奔荆州刘表后未获重用。公元204年,他登沮漳河城楼作赋,抒发了怀才不遇、思念故土的悲怆情怀,即《登楼赋》。

文学地位

该赋开创了“登楼怀乡”文学传统,后世文人常以此典表达羁旅愁思,如宋代高似孙《木兰花慢》的“风声习气想风流,终拟觅菟裘”即化用王粲之思。

二、核心意义

个人境遇的象征

王粲通过登楼远眺,隐喻自身在乱世中的孤独与无奈,展现建安文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文化意象的延伸

“登楼”成为表达忧国忧民、思乡念亲的代名词,如明代徐三阶《节侠记》借用典故劝勉脱困。

三、相关作品与影响

《登楼赋》:

以“前望平原,后顾龙门”等名句著称,被《三国演义》等文艺作品广泛引用。

后世仿作:包括宋代刘沧《汶阳客舍》、明代张九龄《候使登石头驿楼作》等诗作,均以王粲为参照。

四、历史背景补充

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早年受蔡邕赏识,但因性格傲慢屡遭挫折。其一生辗转荆州、洛阳,最终病逝于洛阳,年仅21岁。其文学成就与人生境遇共同铸就了这一经典典故的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