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锋芒毕露”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fēng máng bì lù,意思是锐气和才华完全显露出来,常指人好表现自己。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核心含义
字面与比喻 - “锋”指刀锋,“芒”原指谷类种子壳上的细刺,比喻枪头或矛尖,引申为锐利、突出的部分。
- “毕露”表示完全显露,整个成语通过“刀锋与矛尖都露出来”的意象,比喻人的锐气、才华毫无保留地展现。
引申含义
- 既可形容人因才华横溢而自然流露,也可指人因自负而刻意显摆。
二、使用特点
中性词属性
- 该成语既可用于褒扬(如“少年老成,锋芒毕露”),也可用于批评(如“锋芒毕露易招人嫉妒”)。
常见搭配
- 作谓语:他性格直爽,锋芒毕露
- 作定语:锋芒毕露的少年
- 作宾语:锋芒毕露的才华
三、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脱颖而出(本领显露)、盛气凌人(傲慢表现) 反义词
四、出处与典故
典故: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中“瓒示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原指袁绍因锋芒过露而招致失败。
其他出处:华而实《汉衣冠》中黄熙胤用“锋芒毕露”形容武将锐气逼人。
五、使用建议
褒义语境:强调才华横溢时可用“脱颖而出”“出类拔萃”;
贬义语境:侧重自负显摆时建议搭配“目中无人”“张扬跋扈”。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家喻锋芒毕露”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感情色彩,并注意与近义词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