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是《荀子·劝学》中的经典名句,其句式特点如下:
一、整体句式结构
该句采用 状语后置句式,即谓语动词“致”“绝”后置了状语“千里”“江河”。这种句式特点是通过调整语序,强调状语(工具、资源等)对谓语动作的重要性。
二、具体分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致千里”
是谓语动词,表示“到达千里之外”;
- “假舆马”是状语,表示“借助车马”;
- “非利足也”是判断部分,说明“并非依靠脚走得快”。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绝江河”是谓语动词,表示“横渡江河”;
- “假舟楫”是状语,表示“借助舟船”;
- “非能水也”是判断部分,说明“并非擅长游泳”。
三、句意与哲理
核心思想: 通过借助外部工具或资源,可以突破自身能力的局限,实现远大目标。 现实意义
四、同类句式示例
《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正常语序,非状语后置)
《史记》:“夫差伐吴,师败绩而退。”(正常语序,非状语后置)
综上,该句通过状语后置的修辞手法,生动阐述了“善假于物”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教育、管理等领域均有深远影响。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