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坐像的故事主要与法国雕塑家让-安东尼·乌东的创作背景及历史关联相关,以下是详细梳理:
一、创作背景
时间与作者 伏尔泰坐像由法国雕塑家乌东于1782年创作,正值伏尔泰去世前一年(1778年伏尔泰逝世于1778年2月17日)。
创作动机
乌东为记录伏尔泰生前形象并展现其性格特征,先后创作了多件头像、胸像和全身像。此坐像特别注重捕捉伏尔泰晚年风霜刻画的面部特征(如消瘦面容、锐利眼神)与深邃思想,被誉为“雕塑史上最杰出的肖像雕刻”。
二、历史与艺术特色
历史意义
该作品创作于伏尔泰流放生涯后期,正值其1782年重返巴黎后。乌东通过雕像传递了对启蒙运动理念的坚守,尤其是对宗教与专制的批判。
艺术表现
- 造型特点: 伏尔泰身着古代长袍,身躯前倾,头微仰,双手抓扶椅扶手,展现出庄重而神秘的气质。 - 面部刻画
- 风格融合:乌东将巴洛克时期的动态感与古典主义的典雅结合,使作品兼具浪漫想象与庄重美感。
三、收藏与影响
收藏地点:现存于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与《蒙娜丽莎》等并称“镇馆之宝”。
历史评价:被公认为18世纪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对后世肖像雕塑发展影响深远。
四、相关历史背景补充
伏尔泰(1694-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核心人物,以《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著作闻名,主张天赋人权与自由平等。其激进思想曾引发教会与王权斗争,导致多次流放。乌东的坐像不仅是对伏尔泰个人精神的致敬,也象征着启蒙运动对旧秩序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