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负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ào fù,指个人或集体所持有的远大志向、理想或愿望。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概念 抱负强调对未来目标的追求,通常与理想、志向等词同义,但更侧重于通过实际行动实现的长远规划。
词性
作为名词使用,常作主语或宾语,例如:
- "他从小就有报国之志"(主语)
- "实现个人抱负是人生目标"(宾语)。
二、历史典故与出处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 "世无周公抱负之辅,恐危社稷"(以周公辅佐周朝为例,强调辅佐国家的大志)。- 《后汉书·儒林传序》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理想、志向、志愿、心愿、抱负不凡。- 反义词:堕落、平庸、苟且。
四、用法与结构
固定搭配:
"胸怀抱负"(如"他胸怀报国之抱负")。 - "实现抱负"(如"青年需立大志,实现人生抱负")。- 结构特点:多与"有/树立/胸怀"等动词搭配,例如:
"他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五、相关辨析
需注意与"野心"的区别:
抱负:中性词,强调积极进取的目标;
野心:偏贬义,多指权力欲或不良企图。
综上,抱负是描述个人或集体对未来发展的宏大愿景,既包含理想成分,也蕴含行动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