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造主义心理学(1879-20世纪20年代)
核心观点:研究直接经验(意识)的内容,通过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基本元素(感觉、意象、激情状态)。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局限性:忽略个体意识的社会性,脱离实际应用。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1890-20世纪30年代)
核心观点:强调意识的功能与适应性,提出“意识流”概念,认为意识是连续不断的过程。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意义:推动心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关注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1913年-至今)
核心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通过可观察的行为(刺激-反应)分析心理,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塑造作用。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历史地位:被称为“第一次心理学革命”,使心理学更科学客观。
四、格式塔心理学(20世纪初)
核心观点:强调心理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先于部分存在,部分之和小于整体(如“完形”概念)。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贡献:提供系统分析心理现象的新视角。
五、精神分析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
核心观点:研究无意识现象,提出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强调童年经历对人格的影响。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方法:运用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等技术。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中叶-至今)
核心观点:人性本善,强调自我实现和成长,主张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治疗理念:来访者中心疗法,关注个体内在潜能的发挥。
七、认知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
核心观点:研究认知过程(知觉、记忆、思维),吸收格式塔整体观,强调意识的结构与功能。
代表人物:奈瑟、皮亚杰。
意义:推动心理学向认知科学领域拓展。
八、自体心理学(20世纪后期)
核心观点:由海因茨·科胡特创立,强调自体完整性和共情在治疗中的重要性,认为适度自恋是健康的。
理论贡献:颠覆传统精神分析对自恋的病态化理解。
以上流派覆盖了心理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各具特色。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侧重理论构建,行为主义强调可观察性,精神分析关注深层心理机制,人本主义突出人类潜能,认知心理学聚焦信息处理,自体心理学则探索自我与心理治疗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