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孑而立”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jǐng jǐng ér lì,指 人年老或人独立生活,无依无靠,常被用来形容孤独、独立的状态。具体解析如下:
一、核心含义
基本解释 孑然:孤独的样子;而:连词,表修饰关系;立:站立。整体形容一个人孤零零地独立存在,强调“无依无靠”的状态。
引申含义
在《论语》中,该词被引申为 人到中年应具备的独立人格,强调在物质与精神上都能自立,如《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三十而立”,其中“立”即包含此意。
二、出处与演变
最早出处: 《论语·为政》中孔子提出“三十而立”,原指人到三十岁应具备独立人格,后泛指人独立生活的能力。 后世发展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孑然一身、形单影只、孤苦伶仃、孑然无依。
反义词:依依不舍、众志成城、相依为命。
四、用法示例
形容孤独状态
“他年老体衰,子女皆散,真可谓孑然而立。”
比喻精神独立
“她虽身处困境,却仍保持学术独立,真是个孑然而立者。”
综上,“孑然而立”既包含物理上的孤独无依,也蕴含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汉语中表达独立人格的经典词汇。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