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利克·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是心理学中解释人格形成与发展的核心理论,其核心内容可概括如下:
一、理论核心
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划分为 八个相互关联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 心理社会任务和 心理冲突。这些阶段从婴儿期延续至老年期,形成个体人格和社会认知的基础。
二、八个发展阶段及任务
婴儿期(0-1.5岁) - 任务:
建立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 冲突:婴儿需通过父母或照顾者的回应(如安抚、照料)形成对世界的安全感。 - 成功结果:形成希望的人格品质。
幼儿期(1.5-3岁) - 任务:
发展自主性,克服害羞和怀疑。 - 冲突:幼儿开始探索环境,需面对自我能力的质疑。 - 成功结果:形成意志力。
学龄前期(3-6岁) - 任务:
培养主动性与目标导向行为,克服羞愧和怀疑。 - 冲突:通过游戏和社交活动建立自我效能感。 - 成功结果:形成主动性。
学龄期(6-12岁) - 任务:
发展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 冲突:面对学业压力和社交评价,需建立持续努力的信念。 - 成功结果:形成勤奋、责任感的品质。
青春期(12-18岁) - 任务:
建立身份认同,克服角色混乱。 - 冲突:青少年探索自我角色(如职业、性取向),易出现自我怀疑。 - 成功结果:形成稳定的身份认同感。
成年早期(18-25岁) - 任务:
建立亲密关系,克服孤独感。 - 冲突:需在情感、职业与自我价值之间找到平衡。 - 成功结果:形成亲密感与责任感。
中年期(25-65岁) - 任务:
发展繁衍能力,克服停滞感。 - 冲突:面临家庭、事业的双重责任,需平衡贡献与自我实现。 - 成功结果:形成成就感与奉献精神。
老年期(65岁以上) - 任务:
实现自我整合,克服失望感。 - 冲突:回顾一生经历,需接受衰老与生命意义的问题。 - 成功结果:形成智慧与接纳的态度。
三、理论核心观点
交互作用模型:
强调生物学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的动态交互对人格的影响。2. 心理社会危机:每个阶段的矛盾(如信任与不信任)若解决得当,将促进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反之则可能导致消极特征。3. 终身发展观:人格发展贯穿一生,每个阶段为后续阶段奠定基础,形成连续的自我构建过程。
四、理论意义
埃里克森的理论为理解个体成长提供了全面的框架,尤其对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具有指导意义。通过识别各阶段任务与危机,可针对性地支持个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