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最核心的版本与介子推紧密相关,可概括为以下内容:
一、主要传说故事
割肉奉君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流亡他国,途中因饥饿晕倒。随臣介子推为救他割下大腿肉煮汤喂食,重耳醒来后得知肉的来源,感动落泪。十九年后重耳成为晋文公,却因忘记介子推的恩情,派人请他出山未果。介子推与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逼迫,介子推仍不露面,最终抱树而死。晋文公发现其衣襟上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遂将寒食节改为清明节。
寒食节的起源
寒食节原为纪念介子推的节日,因介子推不愿接受晋文公的赏赐而隐居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逼其出山未果,后以绵山为介山,以介子推死难之日为寒食节。后因寒食与清明时间接近,逐渐合二为一。
二、其他传说补充
秦始皇传说
据传秦朝末年,刘邦与项羽争斗时,曾下令在清明节前祭祀祖先,以示对先人的尊重,后来清明节成为固定节日。
孝子故事
某大户人家小孙子长期无故哭闹,老掌柜清明祭祖时迷糊中听到父母呼唤,祭祀后孙子停止哭闹。此故事虽非主流传说,但反映了清明祭扫的慰藉作用。
三、历史演变
清明节最初为周代重要节气,后因与寒食节融合,逐渐演变为兼具祭扫、踏青、放风筝等习俗的综合性节日。寒食节的核心精神——忠诚与感恩,也融入了清明文化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