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版块,具体划分及内容如下:
一、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
探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
阐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在尊重规律基础上积极作为。
二、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强调用联系的视角分析问题。
发展的观点
介绍发展的实质、趋势及发展观,突出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矛盾的观点
阐述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矛盾的解决方法(如矛盾分析法、矛盾转化规律)。
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介绍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强调创新意识在推动发展中的作用。
三、认识论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探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真理的客观性及追求真理的途径
强调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追求真理需要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阐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发展的规律
介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历史的主体与价值判断
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补充说明
运动、规律、主观能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主观能动性需在尊重规律基础上发挥。
方法论要求
哲学问题需结合“原理+方法论+分析”模式作答,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需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方面回答。
以上划分综合了教材章节结构与高考答题要求,建议结合具体题目类型(如主观题)进行知识整合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