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之家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亲子之家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什么是愤恨世俗?

59

愤恨世俗是一个汉语成语,指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不合理习俗所持有的愤恨、憎恶态度。其核心含义和特点如下:

一、基本定义

情感表达

指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黑暗面(如腐败、不公)和不合时宜的习俗(如陈规陋习)产生的强烈反感与痛恨。

行为特征

可表现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讽刺或消极避世,既可以是激昂的反抗,也可以是隐晦的疏离。

二、核心要素

主体:

通常指具有正义感或道德责任感的人。

客体:社会现状中的不合理因素(如腐败、偏见)或传统习俗中的弊端。

情感属性:以“愤”(憎恶)和“嫉”(仇恨)为核心,强调对不公的强烈反感。

三、相关辨析

与“愤世嫉俗”的关系:两者为近义词,但“愤世嫉俗”更强调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态度,而“愤恨世俗”更侧重情感表达。例如:“他一生愤世嫉俗,始终坚守原则”与“他对世俗的愤恨溢于言表”。

与“避世绝俗”的区别:后者指主动远离世俗,追求超脱,如隐士生活,与主动批判社会现象的“愤世嫉俗”形成对比。

四、典型用法

谓语/定语

“他的作品充满愤世嫉俗的色彩”

“她对权贵阶层愤世嫉俗的态度令人钦佩”

例句扩展

“鲁迅自《狂人日记》起便成为愤世嫉俗的先驱,用文字揭露社会黑暗”。

五、历史出处

该词出自唐代韩愈《杂说》:“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虽未直接使用“愤世嫉俗”四字,但体现了类似思想。

综上,愤恨世俗是描述有良知者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道德批判,既包含情感态度,也隐含行动倾向,是文学与现实语境中常用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