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yì lì,主要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本义:
形容山峰、建筑物等高耸挺立,如“雄峯屹立而朝山逦迤”(李荃《大唐博陵郡北岳恒山封安天王铭》)。
引申义:
比喻人的意志、精神等坚定不可动摇,如“青年们的魂灵便依次屹立在我眼前”(鲁迅《野草·一觉》)。
二、用法特点
对象:既可形容具体事物(如山峰、建筑),也可比喻抽象概念(如精神、信念)。
情感色彩:带有褒义,强调稳定性和力量感。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挺拔、卓立、耸立、高耸、矗立、岳立、直立、耸峙。
反义词:垮塌、动摇、崩溃。
四、典型例句
自然景观:
“泰山巍峨屹立,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人物形象:
“革命先烈的事迹如丰碑般屹立不倒。”
抽象概念:
“在困难面前,他始终屹立不摇,展现了顽强的意志。”
五、文学赏析
在文学作品中,“屹立”常通过具象描写强化象征意义。例如鲁迅《野草》中用“青年们的魂灵屹立”隐喻社会变革中不屈的精神,既保留了“屹立”的空间意象,又赋予其时间维度,成为现代文学中经典的表达方式。
综上,“屹立”通过“高耸”与“坚定”的结合,形成独特的表意空间,既描绘自然景观的雄伟,也升华为人性的光辉。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