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间》数学教案(中班)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 理解“中间”的方位概念,能准确判断物体在群体或空间中的中间位置。
- 能用“中间”描述两个或三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技能目标
- 通过操作活动,熟练运用“中间”描述实际场景中的物体位置。
- 能按指令完成排队、找位置等空间任务。
情感目标
- 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通过游戏和合作活动,增强幼儿的参与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中间”的定义,能准确判断三个物体中的中间位置。 难点
三、教学准备
教具:PPT课件、毛绒玩具、小动物玩偶、迷宫图卡。
学具:每人一份记录表、记号笔、小方块。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部分(5分钟)
游戏导入:通过“说相反”游戏激发兴趣,教师说“大象”,幼儿回答“小象”。
引出主题:教师展示图片,问幼儿“这些点在什么位置?圈里和圈外分别是什么?”引出“中间”的概念。
2. 认识中间的概念(10分钟)
基础感知:通过PPT展示点阵图,引导幼儿观察并圈出“中间”的点,总结“里面”“外面”的相对位置。
身体感知:让幼儿站成一排,找出中间的小朋友,并用“中间”描述位置。
操作练习:提供毛绒玩具,让幼儿将玩具按“小老鼠排中间”的指令摆放。
3. 拓展应用(15分钟)
空间排序:通过“小动物来排队”游戏,让幼儿根据指令将玩偶排列在指定位置,并用“中间”描述。
综合练习:在《我的数学》活动中,找背绿色水壶的小朋友旁边的人,并在头上画红色标记。
迷宫探索:利用简单迷宫图卡,引导幼儿通过走动找到出口,理解空间位置关系。
4. 总结与延伸(5分钟)
总结归纳:与幼儿一起梳理“中间”的判断方法,强调与“旁边”的区别。
延伸活动:家庭作业:请家长与孩子一起玩“中间与旁边”的游戏,并记录结果。
五、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游戏化教学有效激发了幼儿兴趣,操作活动帮助幼儿巩固概念。
不足之处:部分幼儿对“中间”的判断仍存在困难,需加强个别指导。
改进措施:增加更多实物操作环节,结合生活场景巩固认知。
附:相关活动参考
手指游戏:
用五根手指演示“中间”的位置,帮助幼儿建立空间感知。
找位置游戏:
幼儿闭眼站好,教师描述位置(如“小明在我的左边”),锻炼空间描述能力。
通过以上活动,幼儿应能初步掌握“中间”的方位概念,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场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