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之家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亲子之家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曲高和寡

59

“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

字面含义

指乐曲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原指战国时期宋玉在《对楚王问》中描述,自己弹奏的琴曲因调高,能应和的仅数人。

引申含义

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或欣赏的人很少,常用于形容艺术成就卓越却鲜有人理解,或指知音难遇的境遇。

二、历史典故

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是该成语的经典出处。伯牙善弹琴,钟子期能通过琴声理解其志向(如“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两人成为知音。钟子期去世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此表达对知音难觅的悲叹。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阳春白雪(同样形容高雅艺术)、高山流水(多用于知音或乐曲)。

反义词:下里巴人(指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万人空巷(形容群众聚集的热闹场景)。

四、用法与示例

作谓语/定语:

- 他的诗作曲高和寡,鲜有人赏。

- 这部电影的叙事风格曲高和寡,导致观众寥寥无几。

含讽刺意味:

例如:“他的理论太曲高和寡,连同行都难以接受。”(暗指观点过于超前)。

五、相关成语对比

高山流水:侧重知音难遇或乐曲神韵,与“曲高和寡”在表达上有相似性,但“高山流水”更强调情感共鸣。

破琴绝弦:比喻知音断绝,如伯牙之后再无懂琴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曲高和寡,知音难觅”不仅是音乐领域的经典表述,更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批评及人际交往中,形容高雅事物因受众有限而引发的共鸣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