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之家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亲子之家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苏轼寒食帖全文解析

59

苏轼《寒食帖》是宋代文豪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行书代表作,兼具文学与书法艺术价值。以下是对其全文的解析:

一、作品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在黄州贬谪期间创作,记录了贬谪生活的苦闷与对人生的感慨。该作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二、全文内容

全诗共十七行,分两段:

第一段(前八行)

描述寒食节时的凄凉景象与个人境遇:

>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通过“苦雨”“萧瑟”“海棠花”等意象,展现贬谪生活的孤寂与无奈,后两句以“病少年”自喻,暗含对青春流逝的感慨。

第二段(后八行)

表达对人生无常的哲思:

>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以“乌衔纸”暗示清明祭扫,后两句通过“君门”“坟墓”表达对仕途与死亡的无奈,结尾“死灰吹不起”则流露出豁达超脱的情怀。

三、艺术特色

书法风格

行书自然流畅,字势起伏跌宕,笔锋转换灵动,结字大小错落有致,体现“尚意”主张。如“海棠花”“春江”等字,笔力苍劲,情感与节奏变化呼应诗意。

情感表达

通过天气、意象与人生哲理的结合,将个人遭遇与时代背景相映照。前半段侧重哀怨,后半段渐趋释然,展现了苏轼从苦闷到超脱的心路历程。

四、历史评价

元代赵孟頫称其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评价其“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董其昌赞其“苍凉多情,气势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