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背景与作者的仕途经历密切相关,具体可归纳如下:
一、创作时间与作者背景
时间争议
该诗创作时间存在三种说法:
- 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
- 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后返京途经瓜洲;
- 熙宁八年(1075年):第二次拜相进京途经瓜洲。 多数高权威资料认为更可能为1075年。
作者经历
- 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自幼随父宦游,对南京(古称金陵)有深厚感情。 - 他曾任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宰相),但因变法遭反对势力攻击,曾两次被迫辞官。 - 复职后,他仍对政治持谨慎态度,内心渴望归隐。
二、创作背景
政治环境
熙宁八年(1075年)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的时间,正值新法推行初期。此时新法面临官僚阻力与神宗犹豫,王安石内心充满矛盾:既渴望推行改革,又对仕途前景感到不安。
个人心境
- 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通过夸张手法,将空间距离与时间流逝结合,隐喻对故居金陵(南京)的思念;
- “明月何时照我还”直白表达归隐愿望,反映其厌倦政治斗争、向往闲适生活的心理状态。
地理与叙事
- 京口(今镇江)与瓜洲(今扬州南)隔江相望,诗中“一水间”“数重山”既写实又含象征,强化了时空对比;
- 从“春风又绿”到“明月何时”,叙事由景及情,情感逐渐升华。
三、文学价值
该诗以简洁语言营造深远意境,被《中国文学史》评为“抒情小诗的典范”;
通过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开创了宋代婉约诗的新范式。
综上,《泊船瓜洲》既是王安石政治生涯的缩影,也是其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交织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