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知耻,继而改之,焉能为君子矣”并非出自《左传》,而是出自《论语·颜渊篇》。以下是详细说明:
准确出处 该句原文为《论语·颜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知耻,继而改之,焉能为君子矣。”
核心思想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承认人都会犯错,强调人性的普遍性。 - “过而知耻,继而改之”
- “焉能为君子”:通过反问句式,强调只有具备知耻改过品质的人才能成为君子。
相关背景
该句是孔子在回答颜渊关于如何成为君子的问题时提出的,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实现自我完善。
与《左传》的关系
虽然《左传·宣公二年》也提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但这是士季劝谏晋灵公时所说,与《论语》中孔子的论述在语境和哲学深度上有所不同。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