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或仲晦),号晦庵、紫阳,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也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以下是其个人简介的详细梳理:
一、基本信息
出生背景: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出生于福建尤溪(今福建三明市)。幼年丧父,随母定居福建。
字号与别称:字元晦、仲晦,号晦庵、紫阳,晚称晦翁,另有考亭先生、沧州病叟等别号。
逝世与谥号:1200年4月23日病逝于建阳,谥号“文”,追赠太师、信国公等职。
二、学术成就
理学体系 - 以“二程”(程颢、程颐)的理本论为基础,融合周敦颐太极说、张载气本论及佛道思想,形成“存天理,灭人欲”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 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教材和理学的核心经典,对元、明、清三朝官方哲学影响深远。
教育贡献
- 创办白鹿洞书院,制定《白鹿洞院规》,确立南宋书院制度,培养大批儒学人才。
- 提出“格物致知”教育理念,主张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培养品德与智慧。
三、政治生涯
仕途经历: 历任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职,曾任南康知府、福建漳州知府等,但因反对韩侂胄专权多次被贬。 政治立场
四、文学与艺术
诗词成就:创作1250余首诗,风格清新脱俗,代表作包括《春日》《观书有感》《菩萨蛮》(回文词)等。
词作特点:注重理性表达,语言精妙,但感性稍弱。
五、历史地位
儒学发展:被尊为“继孔子、孟子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与程颢、程颐并称“程朱”。
文化影响:思想远播海外,对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朱熹以博学多才和坚定信念,成为南宋文化与哲学的象征,其学术体系至今仍被研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