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话,也称为莆仙方言或兴化方言,是 汉民族最古老的方言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东晋南北朝时期。最早出现于东晋时期,并在南朝隋朝逐步发展成熟。莆田话的本源是中原正统的古汉语,由于历史上数次人口大迁移,特别是中原汉人南下福建,带来了当时的古汉语,在莆田地区生根发芽,并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莆田话。
据史载,早在7世纪,莆田地区就已置县,属泉州府管辖。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设立兴化军(后为兴化府),这里已有3万多户人家。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不仅长期过着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而且创造了自己的地方文化,具有悠久历史的莆仙戏,是流行于这里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它不但保留许多优秀剧目,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风俗与思想,也保存着许多方言语汇。
莆田话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现代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莆仙方言是闽方言五个次方言之一,以“莆田话”为代表。莆仙方言的形成过程与历代人口迁徙相关,汉武帝时,朱买臣率兵南征闽越王,部分汉兵落籍莆田,他们第一次较大数量地带来了当时的中原话。而晋代“永嘉之乱”的八姓入闽,以及五代时中原人士避乱入莆,则是第二次大规模的中原士族入莆。宋末,端宗曾定行都于福州,这一时期,北来忠义之士定居莆田者也很多。
莆田话不仅在莆田地区流行,还与台湾话有很高的互通性,超过50%的词汇可以互通,这对于联络两岸感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莆田话作为汉民族最古老的方言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南北朝时期,最早出现于东晋时期,并在南朝隋朝逐步发展成熟。莆田话的本源是中原正统的古汉语,由于历史上数次人口大迁移,特别是中原汉人南下福建,带来了当时的古汉语,在莆田地区生根发芽,并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莆田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