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小白芨需掌握以下关键步骤和技术要点:
一、选地整地
土壤选择 以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为佳,排水良好且富含有机肥的环境更有利于生长。
地块处理
深翻耕土壤20厘米以上,施足基肥(每亩1000公斤农家肥或50公斤复合肥),混合后浅耕整平,做成高畦(宽130-150厘米)。
二、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
选择头年生带2-3个芽眼、无病害的块茎,将其分割成假鳞茎进行分植,株距10-12厘米,芽点朝上。
播种繁殖
难以自然发芽,需通过组织培养或菌液浸种(如益富源种植EM菌液)培育苗株。
三、种植管理
栽种技巧
开沟深度5-6厘米,间距20-25厘米,将块茎芽点朝上填土压实,覆盖草帘或松毛,保持土壤湿润。
中耕除草
定期除草,避免杂草与白芨争夺养分,可采用喷洒乙草胺封闭土壤表面。
追肥与浇水
生长季(3-6月、8-9月)每月追肥1次(如磷酸二氢钾或人畜粪尿),保持土壤湿润,干旱时及时浇水,雨季注意排水防涝。
四、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害
- 烂根病: 雨季排水不畅易发生,需深挖排水沟并清除病株。 - 地老虎/金针虫
防治措施 发现病株立即清除,喷洒益富源EM菌液(200-500倍稀释)预防感染。
五、采收与加工
采收时间
移栽后2-3年,当地茎秆枯萎时采收,此时块茎具备药用属性。
加工方法
去除须根和粗皮,浸水煮5-10分钟消毒,晾干后筛选杂质,可加工成粉末或制剂。
六、其他注意事项
繁殖材料选择: 优先使用无病害、芽眼饱满的块茎,确保每个块茎带1-2个芽点。 环境调控
通过以上步骤,结合精细管理,可有效提高白芨的种植成功率与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