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动研究与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领域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目的
教育行动研究 以实践为导向,旨在通过系统的、自我反思的探究方式改进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发展教育理论。它强调教育实践者(如教师)的主动参与和干预,关注教育现象的改善与教育质量的提升。
教育叙事研究
侧重通过叙述和故事化的方式探索教育经验和实践,关注教育主体(如教师、学生)的个人经历、故事及其主观理解。其目的在于揭示教育事件背后的意义、思想和理念,而非直接寻求解决方案。
二、研究方法
教育行动研究
采用混合研究设计,结合定量(如实验数据)和定性(如访谈、观察)方法,通过可控制实验或自然实验评估教育干预效果。
强调实践者与研究对象的互动,通过反思循环(计划-行动-反思-调整)不断优化实践方案。
教育叙事研究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如个案研究、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聚焦教育事件的具体细节和情境。
通过“心理分析”技术解读行为,关注教育现象的“意义建构”,强调对个体经历的深度挖掘。
三、研究对象
行动研究: 以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核心,如教学策略改进、课堂管理优化等。 叙事研究
四、研究结果呈现
行动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和实践案例展示干预效果,强调实证性和可操作性。
叙事研究:以故事形式呈现研究结果,通过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等方式引发读者共鸣,侧重解释性和启发性。
五、理论取向
行动研究:兼具实践性与理论建构功能,强调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
叙事研究:属于解释性理论研究,通过故事分析揭示教育现象的深层意义。
总结:教育行动研究更关注“如何做”(实践改进),而教育叙事研究更关注“为什么做”(意义探索)。两者可互补使用,例如在行动研究中穿插叙事分析,以增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