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前三章译文如下:
一、学而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学习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解析:
此句为《论语》开篇名句,阐述了学习方法(时习)、社交乐趣(有朋)与品德修养(不愠)的关系,是儒家思想中“仁”的重要体现。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花言巧语、虚伪表情的人,很少有仁德。
- 解析: 孔子批评表面功夫,强调内在仁德的重要性。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君子饮食不求过饱,居住不求安逸,做事勤勉谨慎,虚心向有道之人学习,这就是好学。
- 解析: 定义君子品质,突出“敏于事”“慎于言”的实践要求。 二、为政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诗经》三百篇,可概括为“思想纯正”。
- 解析: 以《诗经》为例,说明礼乐教化的核心在于培养仁德思想。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
- 解析: 从家庭伦理出发,阐释仁德的基础在于亲情关系。 三、八佾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季氏用天子规格的八佾舞厅,虽看似小事,却暗示礼崩乐坏,令人难以容忍。
- 解析:
通过具体事例(八佾舞),批判诸侯僭越礼制的行为,体现孔子维护周礼的立场。
总结
前三章通过“学”“仁”“礼”三个维度,构建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框架。学习强调方法与品德,仁德以孝悌为核心,礼制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基。这些思想对后世教育、伦理观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