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之家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亲子之家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小玩童讲端午节由来?

59

端午节是华人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由来主要有以下说法,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

一、纪念屈原说(主流说法)

屈原投江背景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大臣,因直言敢谏被贵族排挤,最终被流放至汨罗江。他在流亡期间创作了《离骚》《九歌》等不朽诗篇,心怀国家却遭诬陷,于公元前278年投汨罗江自尽。

民间纪念活动

- 渔夫划船打捞屈原遗体时,为防止鱼虾啃食,用竹叶包裹饭团、鸡蛋投入江中,后演变为粽子。

- 楚国百姓用雄黄酒驱赶江中蛟龙,避免其伤害屈原,此习俗逐渐演变为赛龙舟、挂艾草等。

- 楚国为纪念他,在曹娥江畔建立曹娥庙,改名曹娥镇。

二、其他传说补充

纪念伍子胥说

伍子胥助吴国伐楚后,因遭流放于钱塘江,当地百姓在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驱赶水族,以纪念他。

恶月恶日驱避说

古人认为五月为恶月,五日是恶日,需通过赛龙舟、挂菖蒲等习俗驱邪避灾。

三、文化内涵演变

时间计算:

因“午”与“五”同音,故称“端午”或“端五”,与“重九”(九月九日)并称四大节日。

习俗融合:部分地区将端午与夏至结合,形成“端午夏至双节”。

四、历史地位

端午节不仅是文学艺术的重要载体(如《离骚》),更成为民族精神象征,体现忠诚、爱国情怀。其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等,已演变为兼具文化传承与体育竞技的综合性活动。

(注:传说中“曹娥救父”的故事虽与端午关联,但属于地方性传说,不影响屈原作为端午节核心纪念对象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