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立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wù lì,主要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本义:
形容物体或人笔直挺立的状态,常用于描述山峰、建筑物等自然或人造物体的垂直形态。例如:
- “兀立千年的石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 “峡谷中的航标灯兀立在崖岸边,指引着方向。”
引申义:
可形容人坚定独立的精神风貌,如:
- “他兀立在风雪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二、结构分析
“兀”的含义:古汉语中多表示“高而上平”,如“高山”“兀岭”。
“立”的含义:表示“直立、挺立”,如“独立”“站立”。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耸立(如“危峰耸立”)、矗立(如“高楼矗立”)、屹立(如“革命精神屹立不倒”)。
反义词:坍塌(如“土石崩塌”)、倒伏(如“树木被连根拔起”)。
四、典型用法示例
自然景观:
“晨雾中,山峦兀立,若隐若现。”
人文景观:
“寺庙大殿前,石狮兀立,庄严肃穆。”
人物形象:
“她兀立窗前,目光坚定,仿佛能穿透黑暗。”
五、文学赏析
在文学作品中,兀立常被用来营造孤寂、坚韧的意境。例如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用“兀立”形容山峰的险峻与神圣感,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自然景观的磅礴气势。
综上,兀立通过简洁的语言,既描绘了形态特征,又隐含了精神象征,是汉语中兼具象性与哲理的词汇。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