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四大吝啬鬼分别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学作品,其核心特征为极端吝啬与人性扭曲。以下是具体名单及出处:
一、欧洲四大吝啬鬼
葛朗台 - 出处: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 特点:法国索尔城商人,视金钱如命,甚至牺牲女儿婚姻、健康及生命。寒冬腊月不生火,克扣家人零用钱。
泼留希金 - 出处:
果戈理《死魂灵》
- 特点:俄国没落地主,表面富有却形似乞丐,通过“死魂灵”敛财,甚至偷窃他人财物。
阿巴贡 - 出处:
莫里哀《吝啬鬼》
- 特点:法国喜剧人物,极度多疑且吝啬,因担心“借”字被讹诈而拒绝一切社交,甚至饿死也不肯花钱。
夏洛克 - 出处: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 特点:犹太高利贷者,贪婪冷酷,为追债设计陷害他人,最终破产。对仆人严苛,连基本饮食都不保障。
二、中国四大吝啬鬼(补充说明)
若需扩展至中国文学,可参考以下角色:
李梅亭 - 出处:
钱钟书《围城》
- 特点:极端自私,为私利拒人于千里之外,甚至偷药害友。
卢至 - 出处:
徐复祚《一文钱》
- 特点:吝啬到临终前不舍得花钱买棺材,甚至想卖自己的尸体获利。
监河侯 - 出处:
庄子《外物》
- 特点:借粮时索要高额利息,形式主义严重,体现官僚阶层的虚伪。
严监生 - 出处:
吴敬梓《儒林外史》
- 特点:临终前因灯芯费油而死,吝啬程度被夸张化。
总结:中外四大吝啬鬼以文学作品为载体,通过极端行为揭露人性弱点。欧洲四大吝啬鬼集中于巴尔扎克、果戈理等大师笔下,中国四大吝啬鬼则源自古典文学与现代小说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