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是汉族传统节日,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为核心,兼具历史渊源与丰富民俗。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其由来与风俗:
一、节日由来
纪念黄帝与伏羲 - 传说黄帝(轩辕氏)于三月三诞辰,故称“生轩辕”;另有伏羲氏女娲造人后裔在淮阳建太昊陵,以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为庙会纪念,后演变为上巳节。
水神祭祀与巫术活动
- 先秦时期,人们通过水边沐浴(祓禊)驱邪避疫,兰草、柳枝等植物被用于净化仪式;另有以水神祈求丰收的信仰。
生殖崇拜的延伸
- 早期活动包含男女春日相欢、祈求生育的仪式,后融入祓禊形成驱邪与祈福结合的文化。
二、主要习俗
祓禊仪式
- 用兰草、柳枝等植物浸水沐浴,或以香草水漱口,象征驱除病害与邪祟。
曲水流觞
- 文人雅士聚于溪流,将酒杯放入水中任其漂流,杯停之处即兴赋诗饮酒,王羲之《兰亭集序》是经典记载。
踏青与郊游
- 永远延续的习俗,人们到山水间游玩、采摘兰草、放风筝,感受春日生机。
祭祀与祈福
- 包括祭祀高禖(东方神祇)、西王母(蟠桃会)等神灵,祈求健康、丰收与平安。
三、文化演变
汉代定型: 最早记载见于《论语》,形成水边祓禊的群体性民俗。 魏晋鼎盛
唐宋繁荣:与诗词歌赋结合,达到文化高峰。
近现代变迁:宋元后逐渐淡出,但江南等地仍保留消灾祈福习俗。
上巳节以“祓禊”为核心,融合祭祀、娱乐与自然体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