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和被减数是减法运算中的基本概念,具体定义如下:
一、被减数
被减数是减法运算中 主动减少的数,位于减号 前面,是运算中需要保持或“保留”的原始数值。例如在算式 a - b = c中, a就是被减数。
特点
在减法表达式中始终处于左侧位置;
其值在运算前后保持不变(除非进行其他运算)。
二、减数
减数是减法运算中 被扣除的数,位于减号 后面,表示需要从被减数中减去的量。继续以 a - b = c为例, b即为减数。
特点
在减法表达式中始终处于右侧位置;
其值通过减法操作从被减数中移除。
三、三者关系
三者通过减法运算相互关联,满足以下关系式: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即 a - b = c中, c是差值,表示被减数减少减数后的结果。
变形公式
被减数 = 减数 + 差(如 a = b + c)
减数 = 被减数 - 差(如 b = a - c)
差 = 被减数 - 减数(如 c = a - b)
四、示例说明
以 52 - 17 = 35为例:
被减数:52(原始数值)
减数:17(需扣除的数值)
差:35(运算结果)
通过上述关系,可以灵活进行加减法互逆运算。
总结
减法运算通过被减数、减数和差三个要素构成,理解其位置与关系是掌握减法运算的基础。被减数是“原数”,减数是“扣除量”,差是“剩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