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是清代李毓秀所著的儿童启蒙读物,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依据《论语》"学而篇"第六条改编而成,共360句、1080字。其核心思想为儒家的"孝悌仁爱",内容涵盖家庭伦理、行为规范及学习态度等方面,分为"总叙"和"分述"两部分:
一、总叙(开篇纲领)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孝弟:以孝为先,强调对父母的尊敬与侍奉(如应答及时、执行命令、虚心接受教诲);
谨信:言行谨慎,信守承诺,避免欺诈;
泛爱众:平等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之人;
亲仁:以仁德为行为准则;
学文:在力所能及时追求学问。
二、分述(具体规范)
一、入则孝(家庭伦理)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呼唤需立即回应,命令要迅速执行,避免拖延;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恭敬聆听教诲,虚心接受责备,体现孝道;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冬季为父母保暖,夏季提供清凉,早晚问候,夜间安寝;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外出需报备,归来当面汇报,生活作息规律。
二、出则悌(兄弟伦理)
兄长尊,弟当逊;长幼有序,礼要敦:
兄长地位尊贵,弟弟需谦让,遵循长幼尊卑秩序;
乘下车,过犹待;长者立,幼勿坐:
乘车时主动礼让,等待长者先行动,体现谦恭。
三、谨(行为准则)
言必信,诈与妄,奚可焉:
说话要诚实,避免虚伪和欺骗;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未经思考不要轻易承诺,否则可能招致麻烦;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远离喧闹场所,避免参与不良行为。
四、信(信用原则)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他人询问需明确回答,自己与他人的物品要区分;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借用他人物品需及时归还,紧急情况可灵活处理。
五、泛爱众(社会伦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关爱自己长辈的同时,也要关心他人;
平等待人,和睦相处:
与人为善,避免争执,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六、亲仁(人际关系)
见善行,须劝勉;见不善,须规谏:
发现他人善举要鼓励,错误行为要委婉劝导;
有矛盾,宜协商,勿强执:
处理纠纷应通过沟通解决,避免偏激行为。
三、核心思想
《弟子规》以"三纲五常"为伦理基础,通过具体行为规范培养儿童品德。其教育理念强调:
内修品德:从孝悌出发,培养仁爱之心;
外践行为:通过礼仪规范实现知行合一;
持续学习:在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