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读书三则》包含以下三则内容,分别由《论语》《朱熹》《曾国藩》提出,核心思想围绕学习态度与方法展开:
一、《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释:天资聪明且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或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通过默默记忆、持续学习并乐于教人,体现求知态度。
二、《朱熹》: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解释:读书需专注(心到)、观察细致(眼到)、诵读流畅(口到)。若心不在焉,则无法深入理解与记忆。其中“心到”最为关键,心神集中则眼口自然到位。
三、《曾国藩》:有志、有识、有恒
原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解释:读书需具备志向(不甘平庸)、见识(知学无止境)、恒心(坚持到底)。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成功的基石。
总结:三则内容分别从学习态度、方法论和品质要求三个层面,系统阐述了古人读书的核心理念,对后世教育仍具指导意义。